赋能生态振兴:汉寿湘枳壳园蝶变亿元产业新地标
2025-10-14 09:22:43          来源:汉寿县林业局 | 编辑:黄学丽 | 作者:余小红          浏览量:2682

汉寿融媒10月13日讯(通讯员:梅方舟)日前,记者跟随汉寿县林业局技术专家走进岩汪湖镇洲头塞村,来到一个满目翠绿、鸟语花香的园区——汉寿县湘枳壳中药材健康产业园。

小路两旁,枳壳树枝繁叶茂,青果缀满枝头,迷迭香在风中摇曳。同行的技术专家介绍,这里是湖南省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从昔日的省级贫困村、移民安置村,到现在效益可观的中药材产业园,林业科技的精准应用,是这片土地蜕变的关键。

谋品质:科技“剪”出好药材

“湘枳壳、湘枳实是湖南道地药材‘湘九味’之一,产量占全国市场五成以上!”一聊起汉寿枳壳枳实,湖南地本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家之便打开了话匣子。据介绍,汉寿枳壳的原植物是芸香科酸橙,也就是当地传统品种黄皮酸橙,其入药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余年。

作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园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对林业科技尤其是枳树精准管理技术的重视与实践。其中,枳壳切杆技术作为核心科技,更是让这份道地药材实现了质与效的双重飞跃。

“我们通过很长时间的实验,才摸索出枳壳切杆技术,其核心是严格遵循《中国药典》标准,通过精准调控树体营养分配,确保枳壳有效成分达标。”熊家之指着园内经过标准化修剪的枳树解释。与传统粗放式管理不同,这项技术不仅让果实中枳实苷、橙皮苷等关键药效成分含量显著提升,还能让产品提前1至2年达到国家药材质量要求,从而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同时,切杆技术还能实现“控冠”与“扩冠”的巧妙统一。通过去除顶端优势,有效诱导了下部侧芽萌发,让树冠合理矮化和紧凑,这样既方便日常管理与采摘作业,又增加了结果枝数量。实测数据显示,经技术改造的枳树挂果量明显提升,预计盛产期亩产鲜果可达1.5吨以上。

谋民生:生态红利惠农户

科技赋能,最终让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汉寿县湘枳壳中药材健康产业园由湖南地本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专业合作社组织人员统一生产。“国药集团旗下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是园区的共建单位,全部药材产品由其统一采购,也算是实现了订单农业。”熊家之说。

园区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一次性付清30年土地流转金,让涉及农户直接获得稳定收益,更创造了大量长期就业岗位:4月工人可酿造枳花蜜、枳花茶,6月、7月工人可采摘青果烘干为枳实、枳壳药材,11月工人可将熟果制成枳壳黑茶和橙汁饮料……

“采摘期一天有300人忙活,工人按斤计酬,多劳多得,日结两清。”熊家之补充道。

自2018年起,园区还与周边村263名低收入人口签订产业扶贫合同,优先吸纳他们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现在规划中的产地趁鲜加工项目投用后,还将新增数十个就业岗位,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乡亲。

即便面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行业常态,熊家之也始终坚定信心:“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做中药材产业,就是认准了这个赛道。价格有起伏很正常,关键是摆好心态,哪怕行情跌到低谷,也要尽力维持基地运转,守住品质底线。”如今,园区的底气更足——初加工的枳实枳壳大小颗粒均匀,凭借稳定品质,被药企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

谋未来:打造林业新名片

产业园的建设,改变了洲头塞村这个原省级贫困村的落后面貌,也带动村民们从分散的小农变身成产业工人。“百闻不如一见,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到我们园区来指导和交流!”熊家之热情地说。

目前,汉寿县湘枳壳中药材健康产业园已建成核心基地1100亩,带动周边种植700亩,形成了从种苗培育、生态种植,到初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是国内首个新版中药材枳壳/枳实种植GAP认证基地、湖南省首个中药材“三无一全”认证基地。

展望未来,园区还有更清晰的规划:计划整合县域内适宜资源,力争5年内实现种植面积超万亩、年综合产值超3亿元的目标,同时配套发展林下经济、生态休闲文旅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湘枳壳”从单一药材升级为复合型产业IP。随着科技的赋能、产业链的完善,汉寿湘枳壳这块金字招牌必将越擦越亮,成为汉寿县林业的亮丽名片。


一审  黄学丽

二审  刘晓燕  

三审  张智峰



责编:黄学丽

来源:汉寿县林业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要闻
视频
推荐
我要报料

  下载APP